艾芜小说《山峡中》写于1933年冬,最初发表于1934年3月《青年界》第5卷第3号,后收入1935年3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小说集《南行记》。1925年秋,艾芜离家出走后,曾在云南西部的群山中流浪过一个时期。漂治的生涯,艰难的历程,使艾芜目睹了许多人间的不幸和悲哀,于是“发下决心,打算把我身经的、看见的、所过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追而挣扎起来的悲剧,切切实实地绘了出来”(《南行记·序》)。包括《山峡中》在内的小说集《南行记》,就是他在人生舞台中悲苦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
《山峡中》把一般人所不了解的祖国西南边睡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逼真地带到了文学作品之中,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领域。“五四”以后第一个十年的小说,作家们的视角较集中于家庭、婚烟、社会问题诸方面,这与五四的时代精神无疑是相一致的,但作品题材终究显得有些独窄。《山峡中》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篇小说写的是云南大山深处的一群社会弃儿在悲苦命运的呻吟下反抗社会的故事。
山贼老魏为了生存去冒险。他们无处栖身,四处流浪,以群山破祠为家,最终仍然难以逃出社会这双“残酷巨手”所安排的悲惨命运。这是一幅畸形社会的画面,一出令人战栗的悲剧,它真实地展现了二十年代旧中国社会一隅的生活图景。小说刻画了被损害、被侮辱而又勇于向现存社会秩序挑战的人物形象。魏老头是“山贼”的头目,他对旧社会有刻骨的仇恨,但不像一般农民那样信奉菩萨,崇敬上苍,听任命运的摆布,也不相信书本上记载着的东西会给他带来好处,而是领着一伙人采用消极的方式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
独特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自已的人生哲学。这是一个性格崎形的人物,他身上既留有社会造成的愚昧、粗野等不良习性,内心深处又保留着善良诚挚的品质。小说紧紧围绕他对小黑牛和“我”采用的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展开故事情节,在看似矛盾的举动中,统一了魏老头的性格,将他身上变态的东西和善良的品格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
野猫子是小说中精心塑造的又一个勇敢机誉而又带有“野性”的人物形象。她从小跟随父亲过着流浪偷窃的生活,耳濡目染,不可避免地受到她父亲的影响。她不象一般农家少女那样淳朴、温顺,而是粗犷、泼辣。然而,她经历的坎坷挫折毕竟不象她父亲那样多,加之处在青春年华,所以身上多多少少还有着少女天真活泼的一面。小说不仅描写她高超的行窃术、还写她心灵深处埋藏着的无限哀怨和痛苦。她那凄婉的歌声,看似无忧无虑,但隐藏着的却是难言的苦楚。
尤其是她抱着木头人儿所表现出来的若痴若狂的神态、动作,更是揭示了一个少女企求得到幸福而无法实现的隐痛:她需要正常生活,现实却将她抛在一边;她需要天伦之乐,社会则逼得她无家可归!正是这残酷的环境扭曲了她的性格。小说奇丽的景物描写不仅有着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还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合为一体,通过自然景色反映故享发生的环境,衬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作品中所描绘的险峻的山峰,破败的神祠、凶恶的江水,不仅展现了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而且为小票牛的悲惨遭遇和整伙“山贼”的不幸命运渲染了气氛,从而深化了主题,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本小说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艺术风格,在作者前期短篇创作中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内容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