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解读,撑死的苦根并非败笔,这个男孩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

导语:大家好,欢迎来听胡诌聊文化!苦根是小说《活着》中主角福贵的外孙,也是最后一位离开福贵的亲人,有很多读者认为苦根的死十分突兀,是这部小说的败笔,其实不然,苦根的死在小说中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电影版《活着》中的苦根(馒头)

苦根的死是整部小说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他的死带来的直观冲击要比有庆死亡带来的冲击更大,作为福贵身边仅剩的亲人,苦根是在福贵活下去的希望,也是读者寄予最后希望的承载者。向往美好是每个人的共性,余华正是利用这一点,塑造了苦根这个形象,这种希望是如何灌输到苦根这个角色身上的呢?

一、苦根之名的反套路

“苦根”这个名字是家珍给取得,当时二喜让福贵给孩子取个名,没等福贵开口,家珍在一边说:“这孩子生下来没有娘,就叫他苦根吧。”这是“苦根”这个名字在小说中的意思,那么反套路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都知道,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福贵,可他一生的遭遇却和名字恰恰相反,同样的,有庆、家珍、二喜、凤霞都是带有美好寓意的名字,他们的遭遇也不像名字寓意的那样美好,但是苦根的名字正好相反,这是一个寓意不好的名字,颇有“贱名好养活”的意味。

按照小说中的惯性来说,好名不好命,那苦根应该有一个好结局,但是偏偏小说在最后颠覆了这一惯性,在大家都以为这个孩子会是最后的希望的时候,出乎意料的结束了他的生命,让读者心理产生一种极大的落差,所以我说这个名字是一种反套路。

二、苦根是凤霞和有庆的结合体

虽然小说中对苦根的描写并未占据大量的笔墨,但是不难发现,苦根的身上有凤霞和有庆的影子。拿着小镰刀去割麦子的苦根像极了割草喂羊的有庆,同样的,凤霞小时候那种口齿伶俐的感觉也在苦根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连队长都说“这小子真是能说会道。”

这种结合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让大家以为苦根是这部小说的希望,是有庆、凤霞等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是承载着“活着”这一重要意义的关键人物,其实这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写作手法,叫做欲抑先扬。

三、小说中“牛”的承载者

就像有庆是承载着“羊”的那部分一样,苦根在小说中承载了“牛”的部分,而这个部分也是小说从头到尾的目标,作为目标的承载者,苦根就代表着终结,代表着结果,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一切都将在他这里结束。

余华用这些细节和写作手法,将苦根塑造成希望的承载者,让读者把前边所有压抑的情绪和对美好结局的期盼都放在苦根的身上,然后让他的生命戛然而止,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冲击感,也通过这种极大的落差来体现福贵身上那种活着的意志。

结语:苦根是撑死的,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笑话,觉得这很恶搞,认为这是余华的败笔,但是真正读进去的朋友一定不会这样想,苦根在小说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仅次于福贵的存在。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分享。

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收藏分享哦!

《活着》人物解读——有庆,这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在小说中的作用

《活着》人物解读——家珍:女人的坚韧与人性的光辉

小说《活着》解读:余华用两个残疾人,反映出一个社会现象(内容源于网络,侵删)

* 文章仅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橙瓜网立场。

热文推荐

《活着》解读,撑死的苦根并非败笔,这个男孩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

导语:大家好,欢迎来听胡诌聊文化!苦根是小说《活着》中主角福贵的外孙,也是最后一位离开福贵的亲人,有很多读者认为苦根的死十分突兀,是这部小说的败笔,其实不然,苦根的死在小说中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电影版《活着》中的苦根(馒头)

苦根的死是整部小说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他的死带来的直观冲击要比有庆死亡带来的冲击更大,作为福贵身边仅剩的亲人,苦根是在福贵活下去的希望,也是读者寄予最后希望的承载者。向往美好是每个人的共性,余华正是利用这一点,塑造了苦根这个形象,这种希望是如何灌输到苦根这个角色身上的呢?

一、苦根之名的反套路

“苦根”这个名字是家珍给取得,当时二喜让福贵给孩子取个名,没等福贵开口,家珍在一边说:“这孩子生下来没有娘,就叫他苦根吧。”这是“苦根”这个名字在小说中的意思,那么反套路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都知道,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福贵,可他一生的遭遇却和名字恰恰相反,同样的,有庆、家珍、二喜、凤霞都是带有美好寓意的名字,他们的遭遇也不像名字寓意的那样美好,但是苦根的名字正好相反,这是一个寓意不好的名字,颇有“贱名好养活”的意味。

按照小说中的惯性来说,好名不好命,那苦根应该有一个好结局,但是偏偏小说在最后颠覆了这一惯性,在大家都以为这个孩子会是最后的希望的时候,出乎意料的结束了他的生命,让读者心理产生一种极大的落差,所以我说这个名字是一种反套路。

二、苦根是凤霞和有庆的结合体

虽然小说中对苦根的描写并未占据大量的笔墨,但是不难发现,苦根的身上有凤霞和有庆的影子。拿着小镰刀去割麦子的苦根像极了割草喂羊的有庆,同样的,凤霞小时候那种口齿伶俐的感觉也在苦根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连队长都说“这小子真是能说会道。”

这种结合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让大家以为苦根是这部小说的希望,是有庆、凤霞等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是承载着“活着”这一重要意义的关键人物,其实这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写作手法,叫做欲抑先扬。

三、小说中“牛”的承载者

就像有庆是承载着“羊”的那部分一样,苦根在小说中承载了“牛”的部分,而这个部分也是小说从头到尾的目标,作为目标的承载者,苦根就代表着终结,代表着结果,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一切都将在他这里结束。

余华用这些细节和写作手法,将苦根塑造成希望的承载者,让读者把前边所有压抑的情绪和对美好结局的期盼都放在苦根的身上,然后让他的生命戛然而止,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冲击感,也通过这种极大的落差来体现福贵身上那种活着的意志。

结语:苦根是撑死的,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笑话,觉得这很恶搞,认为这是余华的败笔,但是真正读进去的朋友一定不会这样想,苦根在小说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仅次于福贵的存在。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分享。

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收藏分享哦!

《活着》人物解读——有庆,这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在小说中的作用

《活着》人物解读——家珍:女人的坚韧与人性的光辉

小说《活着》解读:余华用两个残疾人,反映出一个社会现象(内容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

热门标签
作者访谈 写作感想 作者视频 作品视频 爆笑视频 业内资讯 网站视频 写作技巧 大神访谈 名家访谈 橙瓜专访 业内招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