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了关于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在此前后,苏联和东欧文学界出现了一股“解冻”思潮。1954年5月,爱伦堡(1891一1967)在文学杂志《旗》上发表一篇中篇小说《解冻》,它首先突破了斯大林时代规定的小说模式,作品影射的是苏联社会官僚主义漠视人性的境况,以迷惘的心态呼吁人文的复归。小说的标题就成为这个时期苏联和东欧各国文学的新潮象征。
赫鲁晓夫非常看重《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后者在1957年出版《一个人的遭遇》,小说力图描写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争中遭受的沉重痛苦和他的刚毅精神,表现个人在战争中的艰辛和命运的沉沦,突现了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主题。
苏联的解冻文学在世界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两部小说都把矛头直指斯大林时代的种种弊端和非人道的政治迫害。
帕斯捷尔纳克(1890一1960)是苏联诗人和小说家。著名的诗集有《我姐妹的生活》。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日瓦戈医生》,第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该书在苏联引起一场激烈的批判运动,他被开除出作家协会,并被迫拒绝接受诺贝尔奖。小说通过一位年轻医生诗人的经历,反映了帕斯捷尔纳克对当代俄国命运的看法。
索尔仁尼琴(1918一2008)曾在罗斯托夫大学数学和物理专业学习。1940年10月,他应征人伍,次年被任命为炮兵军官。1943年参加库尔斯克战斗,并向德国挺进。1945年2月,他因在私人通信中有对斯大林的不敬之词而遭速捕,后被判刑八年和“永久流放”,再被转押到西伯利亚的一个劳改营,1953年斯大林死后被释放。这些情节记叙在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里。小说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的《新世界》杂志发表,成为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事件。197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在国外出版《古拉格群岛》,揭露苏联劳改营制度。1974年2月遭逮捕,随即放逐西方,定居在苏黎世。其他有争议的小说有《第一圈》、《癌病房》、《风中的残烛>、《列宁在苏黎世》及自传性小说《小牛撞橡树》。他有一句很普通的格言,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一句真话要重于整个世界。”
波兰作家米沃什(1911一2004)生于立陶宛。1951年旅居巴黎。1960年后定居美国。主要作品有诗集《白昼之光》、《诗论》、《无名的城市》、《日出和日落之处》、《面对河流》等,长篇小说《权利的攫取》、《伊斯塞谷》、《被禁锢的头脑》等。他的作品深受法国现代思潮的影响。1980年,因表现了“人道主义的态度和艺术特点”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辛波丝卡(1923一2012)于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巨大的数目》、《呼唤雪人》、《结束与开始》、《冒号》等。
1968年苏军人侵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兰·昆德拉(1929一)的作品在捷克遭禁,本人被迫移居法国。其作品宣扬直面人生和良知,对人的存在、本性和处境有深刻的思考和现实的批判。代表作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了告别的宴会》、《笑忘录》、《玩笑》、《不朽》、《缓慢》、《身份》等。1968年苏联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他写出小说《玩笑》,由此获得了世界声誉。
匈牙利的卢卡奇(1885一1971)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熟悉黑格尔和现代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人的研究。1918年加人匈牙利共产党。匈牙利苏维埃失败后在维也纳定居十年。后在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做研究员。他反对斯大林式的宣传文学。1941年被捕人狱。斯大林死后,他支持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在纳吉政府中任文化部长。他写有《小说理论》、《理性的毁灭》、《审美的特征》、《历史与阶级意识》、《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等著作。
白俄罗斯阿列克西耶维奇(1948一)的代表作有《我是女兵,我也是人》、《锌皮娃娃兵》等。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世界青年学生闹革命的大时代,西方世界的美国、英国、法国有“新左派”,联邦德国也有学生骚乱和恐怖小组活动,日本、墨西哥等地也不例外,东欧从匈牙利事件到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波兰华沙学生高举亚当·密茨凯维支的旗帜。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此起彼伏,与白人青年学生的“校园革命”相呼应。其中,哲学家马尔库塞的著作《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等著作是青年学生新左派运动的精神支柱。在第三世界,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国黑人的思想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在苏联,自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解冻”斯大林时代的严寒以后,苏联作家的解冻文学与东欧国家的文化解放也是相互呼应的。不过,苏联与东欧的文学主题各有自己的中心,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等人是要求人性、人权和人道主义,而东欧国家的文化更突出国家的尊严和主权,表现在民族解放及民族自主、独立等方面,当然,说到底也是以尊重人性、人权和人道主义为实质。
(内容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