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欧敏解密麦家:《解密》的偶然与必然”活动现场
8月22日,当代著名作家麦家携手首尔国立大学教授及翻译家米欧敏(Oliver Sacks)做客Page One北京坊,出席由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新经典文化联合主办的2018 BIBF文学沙龙“米欧敏解密麦家:《解密》的偶然与必然”活动。而在此次文学沙龙的前一天,米欧敏刚因为翻译麦家作品《解密》《暗算》《风声》荣获了第12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发的青年成就奖。
除了米欧敏外,还有麦家作品的另一位翻译家克里斯托夫·佩恩(Christopher Payne)以及近10位汉学家也都参与了此次沙龙,作家、译者、学者和观众共同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和命运的精彩对谈。
《解密》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长篇小说,它的创作跨度长达11年,先后被退稿了17次,最终却“逆袭”成功,不仅在国内颇受赞誉,更是被翻译成30多个语种、在超过100个国家出版。
《解密》在海外大获成功,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译者独到的眼光。米欧敏回忆自己当初作为中文系教授,一直在研究古文,为自己没有读中国当代文学而感到惭愧,于是便决定从茅盾文学奖作品入手。在一系列得奖作品中,米欧敏尤其对麦家作品《暗算》特别感兴趣,觉得它与其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都不一样,便介绍给了克里斯托夫。后者在阅读后也十分感兴趣,尽管没有报酬,也不是任务,但两人还是决定共同翻译。
之后《解密》的成功,便证明了两人一开始的判断:由米欧敏、克里斯托夫合译的《解密》英文版早在2014年便在21个英语国家推出,之后不仅入选了仅有鲁迅、钱锺书和张爱玲三位现代中文作家在列的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更是被近700家图书馆收藏,成为世界图书馆收藏量第一的中文作品。
麦家本人并不认可“间谍小说”的标签
今年年初,《解密》还作为唯一一本亚洲小说被英国《每日电讯报》选入“史上最杰出20本间谍小说”,与诺奖得主吉卜林的《吉姆》等经典作品并列。尽管喜报连连,但对于“间谍小说”这个标签,麦家本人并不是非常认可。他指出自己谍战元素仅仅是小说的表面和元素,事实上自己一直在通过小说来探索人性,因为“人世间最难破译的密码是人的内心和命运”。
在之后的观众提问环节,麦家更是透露自己已经不再写谍战题材,而是要书写自己的故乡,而且是故乡三部曲,目前第一部已经完成。
对此,两位翻译家也表示同意,并指出同样的误解也发生在中国文学走向西方的过程中。他们认为,西方从未全面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学,而麦家作品中对解密和国家命运的描写让他们体验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人》会在《解密》入围2014年年度十大虚构类好书时盛赞:“终于,出现了一本伟大的中文小说。”
而麦家则幽默地强调道,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要让西方了解中国,不仅要更多米欧敏来翻译麦家,更要去翻译“家麦”;但反过来说,像米欧敏这些大教授愿意研究中国,不仅因为中国有一个博大精深的背影,让外国人对我们产生兴趣,更因为我们的地下的矿藏非常丰富,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当天,除了和两位译者交流作品翻译外,麦家也谈及了许多自己在创作及生活上的趣闻或感悟,并为现场的观众解答了许多疑惑。
谈及阅读,麦家透露自己的阅读领域早已不再限于文学:“随着写作越来越深,文学书并不是我阅读的主要书籍,我现在读的大量的都是历史的、哲学的、学术的,文学最多只占三分之一。”在好奇的追问下,麦家更是透露了自己最近在重读两本书:卡夫卡的《城堡》及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
当被问到写作状态时,麦家笑称“千万不要嫁给一个作家”,因为若一个作家进入状态,他可能会时而疯疯癫癫,时而心花怒放,不像个正常人。但他也坦诚自己也会从中得到不少收获:“写作是和灵魂对话,和五百年前或五百年后的一个人对话。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工作状态,它就是在拥抱自己的灵魂,也是在拥抱人类。正因为这样,它可能是非常的不正常,一方面是极度的痛苦,一方面又是少见的开心。”
去年,麦家在央视节目《朗读者》给自己的孩子写了一封信,被誉为“最美家书”,那他对更大一点的年轻人们又有什么建议呢?对此,麦家指出年轻拥有无限可能,但又充满无限的陷阱,若想避开,除了结交心灵上的好友,更要多读书,因为“世界很大,但文学最大,因为文学可以让世界变小,让我们长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龙结束后,有一位从罗马尼亚远道而来的读者在请麦家签名的同时,也要求为自己远在罗马尼亚、不能前来的朋友签名,并声称朋友特别喜欢麦家作品,从中了解到一个真正的、特别的中国。而这正证明了此次沙龙的嘉宾米欧敏所说的,翻译作品可以让人们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能让不同种族的人们更加包容彼此的文化和习俗。
从这意义上来说,《解密》解开的不仅仅是小说情节中的秘密,更是为海外读者解开了一片土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秘密。
(内容来源网络,侵删)